都言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其实 3DM 创立之初是为了悼念明朝。
你看,3DM 中的 3 通"散";D 是 Dao 的首字母,意为"刀";M 则是"明"。三者合一,3DM 的含义就是"散刀明",暗喻崇祯皇帝自缢,刀兵四散混乱不堪,明朝气数将尽,覆灭已是既定的结局。
如果你还是不相信,那请看我们的吉祥物"小黄鸡"。此物通体明黄,实为龙袍褪色之态;双颊鲜红,暗喻朱明血脉未干;肚皮白嫩,出自《红楼梦》中"白茫茫大地真干净"。这种"悼明之亡"的悲悯情怀,早就流淌于编辑部的血脉之中。
好吧,这段文字都是我瞎编的。但"悼明之亡"在网上的流行,确实是真的。
众所周知,3DM 编辑部的选题方向之一,就是观察互联网文化奇观。而就在最近,小红书上开始流行一股哀悼明朝的思潮。只不过,当这种趋势试图论证《海绵宝宝》也是一部悼明之作的时候,一切事情都开始变得吊诡了起来。
这是因为,比奇堡是一个与世无争的海底世界,暗喻明朝闭关锁国的困境;痞老板偷窃蟹黄堡秘方,就像外敌不断入侵威胁明朝政府。而最为明显的证据,就是红色的蟹老板,小蜗的圆形蜗壳,还有海绵宝宝的好邻居章鱼哥——这三者联合起来,就构成了"朱圆章"的含义。
远不止如此,同样的解读形式,还可以套用在《金铲铲之战》上。比如,金是明末崛起的后金政权,铲有铲除、清理的含义,所以金铲铲就意味着后金入侵明朝。具体到游戏的表现形式中,皮城和祖安的双城对立,就暗示了明末士绅和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……
从这个角度来说,《还珠格格》也是悼明之作,意为还"朱"江山,那句名台词早已暗示一切:您还记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?"大明"二字一出,所有质疑也就烟消云散了。
隐喻、谐音、类比等种种推理手段齐头并进,让小红书的悼明热掀起了新的高潮。这些论证悼明之作的过程,近似于"敲键盘的猴子"——在无限漫长的时间里,即便是一只关在房间里乱敲键盘的猴子,也有可能敲出莎士比亚的著作。同理,出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这种发散式的联想放之四海而皆准,什么样的巨著在这样的解读下,都会沦为"悼明之作"。《弹丸论破》《博德之门 3》《苏丹的游戏》……所有文学、影视、游戏相关领域的作品,都是为了哀悼明朝而创作。
俗话说作者已死,从创作诞生的一刹那,作品的解读权就移交到读者的手上。因此我很难确切地告诉你,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借物悼明,作者本人从来没有亲口承认过,这并非悼明的作品。而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说,这些现代作品确实有极小的可能,含有某些哀悼明朝的元素。
EVA 也是悼明之作
但解构的大手永远是螺旋上升的,解构的力度永远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,人类对悼明的开发,不足百分之一:
课本上晦涩难懂的公式,隐藏在数学符号后面的真意,复变函数其实是一部王朝挽歌;
泡泡玛特推出的 LABUBU 盲盒,人们在拥抱消费主义的狂热中,追思早已倾覆的明朝;
就连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,这颗蔚蓝色的星球,也不得不为明朝的覆灭感到悲凉。
而这一切事情冥冥之中,注定会发生——毕竟,小红书这个平台,从名字上来说,红通朱,那在小朱书上悼明,这一点都不奇怪,对吧?
真要追根溯源这股悼明热的成因,却出乎意料地简单,这源于两个研究《红楼梦》学派的纷争——考证派和索隐派的唇枪舌剑。考证派推崇的研究方式是从小说文本出发,考证作者生平,试图还原故事中的历史原型。而索隐派则恰恰相反,从历史原型出发,在小说中找出影射该真实事件的遣词造句。这是两种研究文本的不同方法,但本应是学术观点的和平讨论,却在近两年演变为关于《红楼梦》的诠释权争夺战。
伏尔泰曾经说过:"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。"如果他出生在现代,那可能就说不出这句话了。随着党同伐异的盛行,不少人将自己的认知当作唯一的答案,并在其他解析《红楼梦》的视频下,攻击意见相左的人。
如果你不认可我的观点,那我这总有一顶适合的帽子会扣在你的头上;如果你批判我的意见,那点进你的主页,我就会满意地离开;如果你的发言对我不利,那观察你的 IP,我就可以对你的言论正确与否作出判断……
总而言之,正确与否的事实论据不再重要,立场大于一切才是真谛。
而悼明之作,就起源于对索隐派的解构。前段时间,关于《红楼梦》的解读在自媒体上又有了新的论断,其中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《红楼梦》确实是一部旨在"揭清之失,悼明之亡"的作品。于是,不少索隐派的拥趸,开始在各种关于《红楼梦》的评论区中打击异己。
为了反击这些索隐派,B 站开始出现解读文学作品背后的隐喻,用索隐派的方法解构其他文学作品,并最终得出相同的结论——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也算是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。
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《哈姆雷特》—— NBA 爱好者能在其中看出杜兰特矫健的身影,蕾忍爱好者则在学习哈姆系新的忍术。自然,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《红楼梦》,也有了成千上万个解读角度。
撰写《红楼梦》的曹雪芹,极有可能是一名穿越者。除了上述的"悼明之亡"之外,《红楼梦》还极有可能是一部悼念苏联的作品——书中名句"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",不忘林、不忘林,不就是"思"大林吗?
其实,这种解构形式早已不是第一次兴起。在 2021 年,知乎就有着相关的话题,其下的高赞回答,则试图论证《红楼梦》是一部影射美苏冷战的作品。或许从提问的方式,我们也能看得出来,为何两方的讨论会激化到今天这番田地。
这种悼明文学的出现,是为了解构并攻击索隐派。也就是说,悼明热的出现并不是明朝有多好,而是想要意见相左的人闭上嘴巴。在互联网上,击败一个人的最好方式,从来不是有理有据地反驳他,而是以魔法对抗魔法——解构并嘲笑他。
本应严肃的文本讨论,却在侮辱和谩骂中一而再地消解,最终反驳他人的形式不是引经据典地论证说明,而是在无限上升的解构中完成虚无的反击,这在无形之中挤兑了正常讨论的空间。我不禁想起某位编辑同事在选题会上提出的观点,解构到最后,所有的作品都是某位人类的 YY。
历史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车轮,这种悼明热的解构形式与前段时间的万物起源《永乐大典》有些相似。明朝编撰的百科全书式资料库,在部分自媒体的宣传口径下,变成了西方世界崛起的原因之一。而随着乐子人的进场,《永乐大典》很快就"升华"为人类文明的终极答案。
本质上,这些理解的偏差无非是因为缺乏对历史的全面了解,人人皆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,又使得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,而为了得到流量的青睐,那些耸人听闻的"流言",兼具短平快且具有冲击力的回答,才会在传播中逐渐变得更加"真实"。
但这还是很难解释悼明热的风靡——难道说,这一切都是资本的阴谋,是无形的大手,试图阻止我们探究《红楼梦》真正的奥秘吗?
抽象文化的一大特点,就是参与者并不需要深入了解解构背后的成因,就可以很好地参与其中。悼明之作的解读形式具有普适性,任何作品都可以在既有的框架下进行相似的解读,人们在解构的过程中拥抱集体,成为一种互相分享的新乐子。
至于悼明的初衷,似乎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。这种悼明情怀的流行早已褪去了最初的模样。无数网络迷因的传播经历着一种"语义失真"的现象,人们在加入二创的过程中,原本的攻击性也在传播中不断软化,娱乐性逐渐加强,最终演变为一场乐子人和反串人的流量狂欢。
多年以前,当曹雪芹面对已经完稿的《红楼梦》,或许永远也不会预见到,数百年后的人们为了研究他的著作,而吵得不可开交,最终在流量的狂欢中,试图将其论证为外星人。
真理是愈辩愈明的。但在混沌之中诞生的"悼明"宇宙,或许除了引人一笑的乐子外,什么也不会留下。
九八策略-第一配资网-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-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